我要加入

納粹德國

會長:TILK963 / 偽君子開設日:2010-12-09 21:24:33

  • EXP

  • 資金79735  
  • 招募制度:審核制
  • 成員:183 人
  • 昨日人氣:0

虎式戰車

推上精選編輯

近期編輯:wesker1025sp78945612395 ...看更多

六號戰車 虎I(德語: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或簡稱為虎式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使用的一款著名重型戰車。虎式戰車自1942年開始生產,特別設計用於反制德國在巴巴羅薩作戰初期遭遇的蘇聯優秀戰車—特別是T-34和KV-1,之後更參與了歐洲戰場各重大陸上戰役。虎式戰車的主要武器為已在防空和反戰車中表現優良的88公釐高射炮衍生型—88公釐戰車砲,但其極為重型的裝甲使得其速度變得極慢,為德軍第一種將機動力順位置於火力與防護力之後的戰車。即便虎式戰車的性能頗受敵人畏懼,其複雜的設計、昂貴的成本和費時的生產作業使得它在1942年8月至1944年8月中僅生產了約1347輛。
虎I戰車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投降為止,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改良型的虎II戰車和突擊虎式重型突擊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存留下來的虎式戰車乘員手冊成為紀念品。




設計
虎式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戰車,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戰車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對手,然而戰術與人因工程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
虎I戰車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而犧牲機動性。重戰車的設計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但是沒有計劃生產。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現是為了對付蘇聯T-34。儘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四號戰車(中戰車),但虎I戰車的重量足足是四號戰車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龐大的燃料和彈藥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系統。




裝甲
虎I戰車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公釐厚、砲塔正前方有120公釐厚,兩旁和背面也有80公釐厚的裝甲,而當時被定位為主力戰車的四號戰車車身前方只有80公釐的厚度,且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公釐厚。這樣的厚度能夠抵擋在大多數二戰時期接戰距離,尤其來自正面的反戰車炮彈。砲塔的四邊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I戰車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在近距離下,車身兩邊和車頂較容易受到損傷,因為虎I戰車車頂的裝甲只有25公釐厚(1944年3月增加至40公釐),和當時大部分的中戰車沒太大分別。虎I戰車大部分的裝甲角度是垂直的與其他結構相連接,並採用榫接結構。,裝甲採用焊接而並不是鉚接,且焊接點品質很高 。為了製造方便,使得外型的設計極為精簡,沿著履帶的上方有一長盒型的側裙。




機動性
虎I戰車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鐘準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戰車後部需高高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戰車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戰車都只能涉水兩米。車子的履帶則是史無前例的725公釐寬,然而當鐵軌運輸有限尺寸大小時,於外側負重輪必須被卸下且更換成較狹窄的520公釐履帶,但這程序即使是優良的戰車乘員也須花20分鐘來更換。
虎I戰車後部有個引擎室,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 21公升 12汽缸 梅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但它提供的動力仍不敷使用,這引擎之後於1943年被升級到HL230 P45 23公升 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引擎為直列式汽缸,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戰車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虎式戰車在馬路上的極速是38km/h,比其最相稱的盟軍對手-蘇聯IS-2快上1km/h,兩者都比絕大部分的中戰車還要慢,早期的虎式還有45km/h的極速,但在1943年11月時,全面安裝了引擎調速器之後,極速便降至38km/h了。
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懸吊系統則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乘載系統採複式路輪設計,負重輪直徑為800公釐並且相互交錯,這設計使其行駛起來十分舒適,但也帶來維修的困難,交錯的負重輪以致當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的負重輪時(經常發生此事),得一併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而這複雜系統尚有另一重大的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常因下雪或泥土導致兩輪子被凍結在一起且卡住履帶,而無法動彈;蘇聯偶然發現凌晨的虎式可能處於無法移動狀態,故常在此時發動突擊。為了解決這一設計缺陷,新的全鋼製負重輪被設計出來,最終全面取代過去的橡皮胎。
其它新特點是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由於戰車的極端重量,意味著虎式需要新的操控系統來替代原先用於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煞車設計,而所使用的便是英國梅利特 ‧ 布朗(Merritt Brown)單齒輪系統的衍生型,並搭配梅巴赫場的預選式變速齒輪箱。虎式戰車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意味著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戰車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因而共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相對而言,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算是容易使用的。
但是,虎式戰車的移動性能仍有待改進。當虎式戰車拖曳一隻拋錨的虎式戰車時,引擎經常過熱常導致引擎跟著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單獨一輛虎式戰車是被禁止用來拖另一隻拋錨的虎式戰車。但單輛得德國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並無法拖曳虎式戰車,需增加到三輛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戰車。如果履帶真的有故障的情況,標準程序中要求使用兩輛虎式戰車拉拖動一輛。而故障的履帶對戰車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繃緊的,經常都不能只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需要用炸藥包來炸開幾段。




武裝和其他
內部佈局是德國戰車的一個特點,虎式共搭載五名成員。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板區繞著砲塔底板圍攏了形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讓裝彈手可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藥數。車長和射手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主砲的左側,車長在他之後,裝彈手有一個摺疊的位子在炮塔內。砲塔採垂直設計,且從砲塔底板到車頂有157公分高,可以算是寬敞;但在裝滿92發88公釐的炮彈後,空間仍略顯不足。由於砲塔本身裝甲的重量及大型主炮的影響,導致這將近11噸的砲塔旋轉十分緩慢,平均自轉一圈需要一分鐘,其主要動力來源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 ;也因此當引擎熄火時,就得只能靠手來轉動了。
炮台有一個圓型的地板,主炮由一具裝置在炮塔左側得管裝強力彈簧所支撐。而其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公釐高射炮,其88公釐36 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戰車的主炮,而在二戰時更有效率且可怕的虎II戰車 88 公釐 Kwk 43 L/71型主炮亦是出自該高射炮的。虎I的主砲所發射的炮彈能輕易貫穿1000公尺130公釐的裝甲(按一公里實測對30度傾角的靶板射擊時穿深99公釐推算得),且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飛行,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TFZ 9b 瞄準器。在一次試射時,戰車在1200碼的距離外發炮,而連續5發是落在一個16英吋x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戰車亦曾在大於1哩(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戰車,然而實際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鬥距離遠小於一哩。
雖然虎I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當中一個重武裝和重裝甲的戰車,盟軍戰車的一名強大的對手,但設計過於保守且有一些缺點。平的鋼板面明顯的沒有參考到T-34的傾斜鋼板的設計,使得其裝甲提供的保護相對重量未能飛躍。而過重的身軀使得通行性不如中戰車,拋錨率也高一點。
虎I戰車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它的非常高生產成本。對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了 40,000輛美國M4雪曼和 58,000 輛蘇聯T-34系列,1,355輛的虎I 戰車和 500輛的虎II戰車比較。德國的設計在時間、原材料和費用(帝國馬克)都是昂貴的。虎I戰車的成本相當於當時四號戰車的兩倍和三號突擊炮的四倍而且是T-34的三倍。




歷史
雖然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的大量生產政策並沒改變,且以當時的情勢這兩型戰車皆能滿足任務需要,德軍參謀總部仍是在1937年提出製造30噸的重戰車的要求。虎式戰車遂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謝爾和其他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賓士) 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戰車設計方案,
然而,蘇聯T-34型戰車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過時。據亨謝爾一位設計師埃爾溫·阿德勒講:「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戰車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準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全方位旋轉炮台,並配備一款88公釐高初速炮。並要求新戰車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所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戰車,虎式戰車絲毫沒有借鑒T-34戰車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力學優勢。但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被採用,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保時捷和亨謝爾提交了樣車,在面見希特勒之前於拉斯滕堡作了比較測試。設計上,亨謝爾採德軍的傳統設計風格,生產較為容易;而保時捷則走非傳統路線,較不被軍方所接受。最終採取了折衷方案,亨謝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而換裝保時捷的炮塔。虎式戰車正式定名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六號裝甲戰車,E改型),並於1942年8月下旬開始批量生產。與此同時,軍方訂購了60輛保時捷設計。這批貨不是用來投入戰鬥,而是被改裝了固定戰鬥部,臨時命名為Panzerjäger Tiger (P)(獵虎),即人們常說的「斐迪南式」,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正式更名為「象式戰車殲擊車」。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並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每月104輛,增長的最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虎式戰車被匆忙投入實戰,使其最初的產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修改,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而防水能力和空氣淨化/調節系統則被取消了。 和同期的德國戰車一樣,它總共分為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 VI)。而當虎II(Tiger II Ausf B)開始在1944年1月生產時,虎I的生產開始逐步縮減,然而由於戰局的吃緊與攻防性能仍擁有一定優勢,虎I依然作為第一線裝備使用至戰爭結束。




作戰歷史
虎式戰車原計畫部屬於軍或軍團司令部底下的直屬戰車營,並各由30輛戰車組成。但仍有些裝甲師擁有自己的虎式戰車營,特別是武裝親衛隊。
虎式戰車第一次參與作戰是在1942年9月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德堡)附近。因為來自希特勒的壓力,很多虎式戰車在比預期還要早的時間提早參與了戰鬥,也因此有很多早期型號被證明在機件上是不可靠的。在1942年9月23日的第一次戰鬥中, 很多虎式戰車毀壞了,其餘的虎式戰車則大多被藏在掩體的蘇軍反戰車炮擊毀,且有一輛虎式戰車在大部分完好無缺的情況下被蘇軍繳獲了,這給了蘇軍一個機會去研究虎式戰車以及預備遇到該戰車時的應變方法。 而在北非戰場的第一次戰鬥中,虎式擁有在開闊地形壓倒所有盟軍戰車的能力,但是機件上的不可靠使得虎式戰車很少參與戰鬥。在一次列寧格勒經驗的重演下,最少有一輛虎式戰車被英國人的牽引式6磅反戰車炮(QF 6 pounder)擊毀了。這兩次經驗很簡單地解釋了這一種「超級武器」在戰術層面上並非無敵的。










技術數據
主要武器88公釐KwK 36 L/56
輔助武器2×7.92公釐MG34
裝甲100公釐
乘員5人(戰車長、火炮手、裝填手、
駕駛員、通訊員/機槍手)
長度6.3公尺
闊度3.7公尺
高度3公尺
重量57噸

公會首頁

主選單
社團
德軍裝甲師編制表
  裝甲師序列
  第四裝甲師
  第五裝甲師
  第六裝甲師
  第八裝甲師
  第九裝甲師
  第十裝甲師
  第十一裝甲師
  第十二裝甲師
  第十三裝甲師
  第十四裝甲師
  第十五裝甲師
  第十六裝甲師
  第十七裝甲師
  第十八裝甲師
  第十九裝甲師
  第二十裝甲師
  第二一裝甲師
  第二二裝甲師
  第二三裝甲師
  第二四裝甲師
  第二五裝甲師
  第二六裝甲師
  第一一六裝甲師
  (第一三0)裝甲示範師
武裝黨衛軍
科技時代的改革者
  無分類
  驅逐戰車
  一號、二號戰車
  III號戰車
  火炮、自走炮與榴彈炮
  IV號戰車 軍馬
  V號戰車-豹式
  VI號戰車 虎式
  E系列戰車
  防空戰車
  Bf109 戰鬥機(含同血統)
  納粹噴射機發展史
其他軸心國成員
義大利
  義大利裝甲師裝備表
  義大利空軍
  義大利軍隊概述
  陸軍步兵師團編制
日本
  日本陸軍戰車師團
  日本陸軍士兵裝備演化表
  日本海軍航空隊
  演化表專用編輯項目
同盟國
蘇聯紅軍
  1914-39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0-1941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2年-1943年坦克師發展
  1944年-1945年坦克師發展
  租借法案
精選收錄
簽名檔素材提供區
書籍介紹區
關聯資料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