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介面
一號戰車(Panzerkampfwagen)於1930年代研製的一款的輕型戰車,一號戰車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生產,其原先僅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鬥與技術時所使用的訓練車輛,是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德國所使用的輕戰車。開發
德國國防軍人力和技術上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數名國防軍軍官設立了一個祕密總參謀部辧公室,用來研究未來的戰略。雖然提出戰車作為新式武器得到上級冷漠的回應,德國企業卻被鼓勵研究戰車設計,在希特勒德國掌權後,批准成立裝甲師。古德林簡化了他的建議,改為建議設計一種裝甲戰鬥車輛而當時的軍人並沒有操作戰車的經驗,使用木頭大炮作為演練用具,所以德國軍方訂制了一種用作過渡的戰車以用作訓練人員。這種戰車後來就演變成一號戰車。
戰場表現
一號戰車裝甲薄、貧弱的火力,在戰鬥表現中顯得脆弱,但其機動性曾在二戰初期的波蘭閃擊戰有相當大的戰績,後來在歐洲戰場以及北非戰場只作為輔助用途。
一號戰車也在1936年也曾經由中華民國進口了16輛一號戰車A型並納入陸軍裝甲兵團第三連編制,由於使用方式錯誤,加上蔣中正堅持將一號戰車留在南京防守,以至於在南京保衛戰中因無法渡河而遭到日軍俘虜,還被日軍拿去靖國神社以「蘇聯製俘虜戰車」展示(為了避免破壞與德國即將締結的同盟關係故稱為「蘇聯製」)。
一號戰車A型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A ohne Aufbau)
底盤訓練車,只有上部結構,無炮塔。
一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 ohne Aufbau)
底盤訓練車,只有上部結構,無炮塔。
一號戰車C型(Panzerkampfwagen I(MG)Ausf C,PzKpfw I Ausf C,VK601)
與當時的四號戰車相當,可以抵擋20mm炮的攻擊
一號戰車D型(Panzerkampfwagen I Ausf D,PzKpfw I Ausf D,VK602)
C型(VK601)的基礎上加厚裝甲的改進型。
一號戰車F型(Panzerkampfwagen I Ausf F,PzKpfw I Ausf F,VK1801)
第一輛原型車在1940年6月17日完成,並在1941年9底前完成全部30個炮塔的生產組裝,
在12月完成全部30輛的生產。1942年7月正式稱為一號戰車F型
原先設計為攻略法國馬奇諾防線時,作為正面的吸引炮火角色而製作,總計生產了30輛。
但是最後生產速度來不及戰場所需而戰爭已經結束,因此被轉用至東線戰場。數量少
且服役的部隊不多現在俄羅斯境的 庫賓卡裝甲博物館 和 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軍事
博物館 內可以看到一號戰車F型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