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在波蘭戰役結束之後,由於雙方簽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於是進攻芬蘭,俗稱冬季戰爭。冬季戰爭中蘇俄派出超過6000輛坦克,最後的損失超過3500輛坦克,另外有1600輛是被芬蘭軍隊掠去或者摧毀,傷亡人數高達250,000人。
在1940年法國敗給德軍之後,史達林自1940年6月開始增兵一共興建了三十多個軍,但是裝甲部隊裝備極為不足,如果要裝備完這些軍,要有3000輛KV坦克以及高達11,000輛T-34坦克,使得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的時候,俄軍只有約27%的坦克軍能完成作戰準備。
KV系列誕生
KV戰車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進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公釐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當蘇德戰爭開始後,KV-1坦克開始與德軍交鋒,到1941年6月時基洛夫工廠已生產了636輛。當時德軍主要使用的反坦克砲、坦克砲都無法擊毀其 90 公釐厚的砲塔前部裝甲(後期厚度還提昇至 120 公釐),對德軍震懾力強,因而開發其他如KV-1S、SU-152等衍生車;相較之下,SMK、T-35等重型多砲塔坦克常因故障而停駛,被視為阻礙道路交通的一大問題,甚至故障數量比被德軍擊毀者還多。
隨著德軍進逼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遂進行撤離,而於1941年改由車里雅賓斯克牽引車廠接手生產。而撤到車里雅賓斯克的基洛夫工廠和車里雅賓斯克牽引車廠合併,再加上其他撤到該處的工業,組成一生產複合體-「坦克格勒」(Tankograd,戰車城之意),並一度為蘇聯在戰爭時期所剩下的唯一一個製造重戰車及重自走砲的生產機構。
到了後期,由於裝甲的強化,重量也成為KV-1的主要缺點,雖然不斷更換離合器、新型的砲塔、較長的砲管,並將部分裝甲的焊接部份改成鑄造式,它的可靠性還是不如中坦克T-34,於是KV-1的生產開始被轉移,KV系列的其他坦克亦如此。同時,也因為不敵四號坦克的強化型、虎式坦克、新型反坦克砲、豹式坦克,壓縮了KV-1的威脅能力,蘇軍因此開始開發新型的重型坦克—IS-1坦克,用以取代KV系列。
1940年型KV系列
圖示是1941年型的KV-1坦克,編者找不到1940年型,主要差別在於砲塔的不同
組員 |
重量 |
長度 |
寬度 |
高度 |
引擎 |
速度 |
最大行程 |
無線電 |
武器 |
5人 |
45公噸 |
4.8公尺 |
6.75公尺 |
2.71公尺 |
450千瓦 |
35/km |
約335公里 |
無 |
76公厘F-32火砲 |
KV系列是在芬蘭冬季戰爭中,與SMK,T-100,系列計畫坦克,作為下一代蘇軍重型坦克,
戰爭結果很明顯由KV-1勝出,於1940年開始量產。
組員 |
重量 |
長度 |
寬度 |
高度 |
引擎 |
速度 |
最大行程 |
無線電 |
武器 |
5人 |
52公噸 |
6.79公尺 |
3.32公尺 |
3.65公尺 |
410千瓦 |
26/km |
約140公里 |
無 |
152公厘M-10榴彈砲 |
在冬季戰爭中,蘇軍在攻擊碉堡上遇到重大的困難,於是在KV的車體上掛上鋼板,安裝上152榴彈砲,這款坦克攻擊碉堡非常的有效,俄軍在1940年所打造的334輛KV-2,全數不是被德軍摧毀,就是被掠去使用。
1942年型KV系列
組員 |
重量 |
長度 |
寬度 |
高度 |
引擎 |
速度 |
最大行程 |
無線電 |
武器 |
4或5人 |
46公噸 |
8.6公尺 |
3.25公尺 |
2.8公尺 |
450千瓦 |
42/km |
約330公里 |
無 |
85公厘D-5T 火炮 2X7.62公厘DT機槍 |
KV-85這系列坦克使生產130輛,因為這款坦克只是過渡期坦克,目的是為了替量產延後的IS-1(約瑟夫史達林重坦克)有一個空窗期,這款坦克是把KV-1S的車體裝上IS-1的砲塔。
政委會宣傳照
組員 |
重量 |
長度 |
寬度 |
高度 |
引擎 |
速度 |
最大行程 |
無線電 |
武器 |
5人 |
42.5公噸 |
6.75公尺 |
3.32公尺 |
2.71公尺 |
450千瓦 |
45/km |
約250公里 |
無 |
76公厘ZiS-5火炮 3X7.62公厘DT機槍 |
蘇軍在1942年最後一次嘗試升級KV系列坦克,因為KV-1的火力已經輸給新一代的德軍坦克與反坦克砲,KV-1S的砲塔換過位子,以及升級過的傳動,以鑄鐵來換取車體裝甲厚度,以提升速度與越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