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一張是九號製作機,也就是三菱A5M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的前身。
翼展 |
總長 |
總高 |
配重 |
引擎 |
最高速度 |
最大航程 |
武裝 |
承載重量 |
乘員 |
11.00m |
7.565m |
3.237m |
1707kg |
中島「壽」四一型氣冷九汽缸引擎(最大輸出710馬力,在3000m時宣稱馬力680) |
432km/hr |
1200km |
毘式(九七式)7.7m固定式機槍X2(各550發彈藥) |
30kgX2 |
1 |
在3160m時最高速到達432km/hr,爬升至3000m需要3分35秒,實用昇限9830m。
鑑於前面嶄新技術尚未完全消化的失敗作(七號試作艦上戰鬥機),三菱的堀越二郎技師親手在試製第二架,海軍航空部在昭和九年(1934年)要求新式艦載戰鬥機的開發,性能、儀錶板、尺寸上均有所指定,久保富夫技師、曾根嘉年技師所設計的雙翼機根本不可能滿需求,於是堀越技師利用他的天分來設計出新式的單翼機。(此段是指九試的前身,七號試作艦上戰鬥機的由來)
九號試作艦上戰鬥機的蒙皮與七試相同採用防絨布(羽布)貼起,骨架採用全金屬製作,主翼是當年日本少見的單翼設計,機身纖細,採用固定式的腳架,為了讓空氣阻力減少而盡量使機體的重量減輕,搭載中島「壽」五型氣冷引擎(宣稱馬力為500),這邊就看的見堀越二郎技師獨特的手腕與細心的設計。
九號試作艦上戰鬥機的試作一號機在昭和十年(1935年)一月完成,二月時在岐阜縣各務原開始三菱的試飛,航空本部派遣航空廠(海軍航空技術廠)的海軍飛官來試飛,令這位飛官相當驚喜的試,速度、上升力,均超越當時所有的飛機,在數字上的表現使軍方下達了更多的對於性能上的要求。
為了滿足軍方所提出的高性能:每小時達400km,小林淑人少校在全力試飛時飛出了每小時450km的成績。海軍制式採用的下一代戰鬥機,海軍的中島九五式艦載戰鬥機出力比起來相差了100km/h的速度,陸軍採用的川崎九五式戰鬥機那120馬力的引擎只有50km/h的時速,九試單翼戰鬥機的性能實在是非常驚人。
為了讓中央翼的水平達到標準,修改過後的九號試作艦上戰鬥機二號機,在降落時展現了操作上更好的安定性能。在上升力的表現上沒有比縱向運動來的好,為了減少失速導入了逆鷗翼(由於在高攻角時反而增加失速危險,效果不佳,在正式量產時改回水平機翼,只在翼端採用反角)。
在與現役的複葉九五式戰鬥機展開試驗格鬥戰時獲得了勝利,軍方將實驗機派往橫須賀航空隊戰鬥機隊長原田實上尉的中隊,實驗結果不明。
在對抗中島所研發的低翼單葉機時,因為他的固定式腳架時常在高運動的情況下脫落,而採用了鋼索補強的方式。能夠發揮出407km/h的實力,但是在模擬空戰時,九號試作艦上戰鬥機被中島的飛機給打敗了。
三菱展開九號試作艦上戰鬥機的六號試作機製作,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秋天獲得了制式採用,型號命名為九七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九七式艦戰裝備於日本海軍時,美國海軍艦載機的F4B、F3F以及強大的英國海軍,列強的海軍一口氣改變過去陸上戰鬥機勝過艦載戰鬥機的事實。(本人認為此段的意思是,各國海軍都和日本一樣開發出高性能的艦載戰鬥機,不用再像過去一樣,因為起飛距離較短,而只能使用雙翼機來作戰,比起陸基空軍更來的不利)
九六式艦載戰鬥機修正了不少次,試作機的期間所採用的中島「光」引擎、與「壽」兩種引擎共三種。量產的一號艦戰(A5M1)採用馬力不足的中島「壽」二型改一,二號艦戰一型(A5M2a)採用「壽」三型,三號艦戰二型(A5M2b)採用「壽」三型改,四號艦戰(A5M4)正式換裝成中島「壽」四一型氣冷九汽缸引擎(最大輸出710馬力,在3000m時宣稱馬力680)。
有變形戰機:在液冷的軸承中裝上九九式二〇粍機銃的例子,有12架三號艦戰(A5M3a)接受這樣的改裝,此外,一號艦戰有兩架也如此改裝。
在開始量產的昭和十二年(1937年)七月正巧碰上蘆溝橋事變(原文寫日華事變...呵呵)開始,一號艦戰裝備於第十三航空隊,於九月上旬在華中的上海公大基地中準備作戰,同時舊有的九五式艦戰裝備於支援地面部隊的防空任務單位。
九月十九日,九六式艦爆(九六式艦載轟炸機)開始進行空襲南京的任務,山下七郎上尉所指揮的十一架九七式艦上戰鬥機前往掩護,同時航空母艦「加賀」上的一號艦戰的一架也加入掩護行動。同一天午後的第二次空襲,十三航空隊的七架與「加賀」航空隊的三架同時掩護,與中國空軍的P-26戰鬥機進行戰鬥,合計擊落十七架,九七式損失一架。
九月一共有十一次的轟炸南京行動,而敵人攔截轟炸機的意志非常消沉,在日軍第七次之後的轟炸行動都沒有遇到中國空軍的阻攔,九七式艦戰完全將南京的制空權奪取了。
以後,中日戰爭(我要在這邊聲明,原文一直都是日華事變,呵呵)中的航空兵都採用了九七式艦戰機,有利於在中國戰場的空戰。在華南、南寧的十四航空隊的四號艦戰十三機,以及在華中前來支援的十二架,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二月三十日聯合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九七式陸上轟炸機)前往攻擊柳州機場。
中國空軍派出了I-15與I-16前往攔截,但是日軍只損失一架九七式,卻擊落了二十二架I-15與I-16。隔年的一月十日的桂林攻擊中十四航空隊與十二航空隊一共二十四架戰機,偕同地面部隊作戰,將前來攻擊日軍的十四架中國飛機給擊落,日軍一架未損。
在中國戰場(又一次日華事變)沒有敵手的九七式艦上戰鬥機遇上了SB-2轟炸機與I-16戰鬥機,只要他們引擎全開的逃離,九七式艦上戰鬥機的性能完全追不上,於是軍方才將昭和十五年七月開發零式戰鬥機。
在零式戰鬥機開始量產後,雖然零戰的數量不足以馬上替換九七式,但是換下的九七式艦上戰鬥機均派往千歲航空隊作為教練機,一共十五架。而日軍將四號艦戰改裝成二式練習用戰鬥機,用來教導新進的飛行員。
各個型號加總起來九七式艦上戰鬥機生產了七百八十二架,佐世保海軍工廠與渡邊鐵工廠將200架的產能轉去生產零式。而由日立接手生產的二式戰鬥教練機則追加了一百架。
本次參考書目就是這本,版權為該出版社與作者,絕無牟利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