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A1在珍珠港攻擊之前,拍攝於蒼龍號上的照片。
翼展 |
總長 |
總高 |
配重 |
引擎 |
最高速度 |
最大航程 |
武裝 |
承載重量 |
乘員 |
14.365m |
10.195m |
3.847m |
3650kg |
三菱「金星」四四型氣冷14汽缸引擎(離地出力為1080馬力,在2000m時宣稱馬力1080) |
382km/h高度在2000m時 |
1470km |
九七式7.7mm固定式機槍X2(各450發彈藥:二二型)、九七式7.7mm旋回X1(576發:二二型) |
250kgX1 60kgX2 |
駕駛員1 偵查員1 |
機體燃料容量:1000ml,巡航速度為290km/h,著陸速度為122km/h,爬升到3000m需要6分27秒,實用昇限為8070m。
在複製德國航空公司亨克爾(Heinkel)所出口的He66(為He50的出口版)所生產的九六式艦上轟炸機,到了昭和十一年(1936年)時略顯落後,於是在春季發出了試製十一試艦上轟炸機,有愛知、中島、三菱,這三家公司得到了軍方的通知;三菱以有其他競標案不能抽調出人手而辭退,實際上就剩愛知和中島兩間公司競爭。
愛知的試作交由五明得一郎技師在十一月開始試製,為了要和複葉、防絨布(羽布)蒙皮的九六式有所分別,於是挑戰了全金屬製低翼單葉的設計。為此主翼的設計上參考了亨克爾(Heinkel)公司的He70,完全是橢圓形的,主翼底下的擾流板(原文作"抵抗板")的位子、形狀完全是參考來的;因為主起落架的設計經驗不足,無法設計出自動收納式的腳架,只好採用固定式,對於愛知來說完全是新的構造。他們最初的構想,就是設計出不會太重的機體,可以讓搭乘的飛行員信賴。
一號試作機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裝備了三菱的「金星」三型引擎(離昇力840馬力,宣稱730馬力)在十二月下旬完成,隔年昭和十三年(1938年)一月六日開始試飛,因為空氣動力學上的關係,在進行特殊飛行時會不經意的失速迴轉,解決的辦法是翼端向下彎曲(主翼橢圓形的圓形部分,直線的另一邊弧度增加,讓翼面積加大),追加垂直尾翼的角度(在急爬升機首向上的姿勢)讓方向的安定性大增。
在與中島試作機比較時,愛知所試作的機體,在對應緊急下降時的變速優異(從445km/h→370km/h)但是這樣的性能卻不能滿足軍方,軍方限期改善,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二月決定不採用。
愛知仍然繼續做出了試做二號機,全面性的修改之後,終於在趕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二月底通過了最終審查,軍方給予九九式艦上爆擊機一一型(D3A1)並採用為制式轟炸機,生產數量為476架,其中四十六號機是可以將主翼翼端往下方折疊,四十七號機以後的型號是向上方摺疊收納式。
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末在中國大陸的第十四、十二航空隊開始使用九九式艦上轟炸機,隨著航空母艦在中國各地轟炸。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偷襲珍珠港時,命中內華達號6發、賓夕法尼亞號、馬里蘭號各一發,命中率達47.7%。
而昭和十七年(1942年)後的珊瑚海、中途島海戰、所羅門群島戰役、第二次菲律賓海戰、南太平洋的各海戰成為空母攻擊敵人空母的主要的主角,然而隨著敵人的防禦能力增強,戰鬥機的數量增多,在九九式轟炸機抵達敵艦以前就先被彈幕擊落的事情時常發生,在十月的南太平洋海戰40架九九式艦上轟炸機遭遇到57架敵機追趕,雖然友軍拼命護航仍然損失70%;八月的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東所羅門海戰),所派出的二十七架的十八架,遭到擊落的命運。
九九艦爆一一型的「金星」四三型/四四型引擎,換裝成更強的五四型(離昇力1300馬力,宣稱1200馬力),機體各部位修改的九九艦爆一二型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八月完成一架,而在之後包含上述修改的九九艦爆二二型(D3A2)開始製造,在昭和十八年(1943年)成為制式武器。
九九艦爆二二型(D3A2)與一一型相比,後部的防風以及炸彈投下裝置的形狀有修改,水平尾翼比較大,負重量增加了200kg,新引擎的出力使時速增加50km/h,其餘的性能都差不多,二二型從昭和十九年(1944年)愛知收到了816架的訂單、昭和飛行機公司協助生產222架(其中包含一一型的197架),又於昭和二十年轉換生產,在末期生產出的二二型主要是將集合式排氣管修改成推力式單排氣管,以期待速度更加的快。
雖然二二型在昭和十八年(1943年)就開始量產,參與了許多晚期的作戰,都是由零戰掩護,讓九九式艦上轟炸機二二型向船隻發動攻擊,一一型也是同樣的參與作戰,但是零戰自身掩護不足,加上中途有經驗的飛行員損失過多,以及九九式的標準前端攻擊武器7.7mm機槍到了大戰末期幾乎沒什麼用,只要遭遇到敵機就只有被擊落的份,駕駛們自嘲自己的飛機是「九九官桶」。
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後,主力轟炸機的位子交給了「彗星」,在菲律賓海戰中囤積了三十八架在空母上,當作用來決戰的特殊攻擊機,在十月下旬的特攻攻擊中六隊,一共是二十架飛機衝向敵人,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四月上旬到六月初投降之間,一共有125架九九式艦上轟炸機進行特攻。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各種衍生,二二型安裝上負責第二操縱裝置後被稱為假稱九九式練習用轟炸機一二型(D3A2-K),航空隊練習之用,由飛行技術場飛行部開發的木製練習機,與二二型相同(D3Y1-K)是「明星」練習機。
本次參考書目就是這本,版權為該出版社與作者所有,絕無牟利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