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64E的返國為寧靜的軍事論壇又掀起一番論戰)
去年年底,我國新一代的陸航戰力:AH-64E返國,除了再度掀起應該購買AH-1Z還是AH-64E的論戰外,認為攻擊直升機在制空權喪失的情況下必定無法存活,購買攻擊直升機只是浪費公帑的同好不在少數。
事實上,如果在制空權喪失之下,直升機沒有任何存活可能,那國軍在二十幾年前就不會購入AH-1W,更不會在二十年後的今天選定了AH-64E做為下一代戰力。
直升機在己方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處境確實危險,比起己方牢牢掌握制空權時只要擔心敵方對空砲火,在己方只佔有局部空優、甚至連制空權都喪失的情況下,直升機執行任務之餘不但要防範防空砲火,還得小心敵軍戰機出沒。
(速度相差太大,戰機是很難擊落慢速的直升機的)
但,這不代表直升機面對戰機就只是靶子。
攻擊直升機在執行任務時通常會緊貼地貌飛行,飛行空域大多在離地數十公尺,頂多一兩百公尺,鮮少飛到五百公尺以上。
然而,在這種不到一百公尺的極低空,戰機的高速變成了一種累贅,一個不小心就會跟地球親密接觸,此時飛行員的精力多耗於操控戰機,沒有餘力去進行纏鬥。
即使要用掠襲手段攻擊敵直升機,當一輪攻擊失敗後,發起下一輪攻擊前敵機很有可能早已躲到戰機無法觸及的範圍內。
戰機沒有餘力進行纏鬥,對攻擊直升機而言反而有其優勢所在,攻擊直升機在極低空慢速帶來的機動性無疑遠遠超過戰機,再怎麼說後者設計的本意是追求高速,作戰也是在高空,不是直升機所擅長的極低空。
(BVR飛彈是現代戰機的一大殺器,但也有沒用的時候。)
直升機在極低空作戰還有一個好處,利用地形雜波可使戰機難以判斷自己的位置、無法使用BVR(視距外)飛彈擊落自己。
電影<危機總動員>有一段很經典的橋段,主角為了躲避預警機的偵查,以離地面不到二十公尺的高度飛行,成功躲過了預警機。
上述的橋段不只是電影情節,而是事實,當地型越複雜,產生的地形回波越多,攻擊直升機要躲開戰機的搜索就越容易;相對的,如果是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海洋這類幾乎沒有起伏的平坦地形,產生的雜波將不足以掩護攻擊直升機的行動,現代戰機可以輕而易舉地使用BVR飛彈擊落目標。
利用地形回波躲避戰機獵殺的最佳範例,是在一九九九年的科索伏戰爭中,南斯拉夫聯盟空軍幾乎被聯軍屠殺殆盡,陸軍也無法自由行動,但利用巴爾幹半島的複雜地形,南斯拉夫聯盟的直升機仍能屠殺難民,直到南斯拉夫接受聯軍條件,撤軍為止。
(「擊落」F-15的Mi-24與女飛官)
另一個可被稱為典範的案例,是在二零零六年左右,美國空軍為了演練獵殺毒梟運輸毒品的直升機,特別邀請到匈牙利空軍所屬的米爾二十四(Mi-24)進行演習,在數天的演習之中,米二四跌破眾人眼鏡的,「擊落」了兩次F-15,成為第一個「擊落」F-15的攻擊直升機。
綜觀此次演習,Mi-24能成功擊落敵機,無非是靠著地利、人和,地利在於演習地點是多起伏的複雜地形,人和則是在於己方能掌握直升機的特性,美軍的F-15沒辦法順利克服戰機獵殺直升機的難處。
(我國的AH-1W受美國海軍陸戰隊影響,會攜帶AIM-9S自衛)
戰鬥機不是不可能擊落緊貼地貌的直升機,只是要擊落一架直升機得耗費飛行員許多精神和體力,倘若目標裝有空射刺針、AIM-9S這類自衛武器,還有可能像那兩架F-15一樣,慘遭獵物擊落。
對戰鬥機而言,獵捕直升機的最好方法不是空戰,而是對攻擊直升機的補給基地發動轟炸,將補給基地摧毀。
任何的攻擊直升機,不,任何的武器都有油料用盡、彈藥告罄之時,此時就需要補給,失去補給基地的攻擊直升機也只有油料耗盡墜毀,不然就是停在空地上,被敵步兵擄獲,或被戰機的炸射摧毀。
是故,直升機戰力的持續、效能的發揮,還有賴地面中低空野戰防空能力的提升,只有野戰防空在己方空中戰力被壓制時仍能掩護補給基地,直升機的戰力才能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