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介面
四號戰車的作戰歷史
四號戰車是德國唯一的一種整場戰爭都維持生產及使用的戰車,其總量甚至達德意志國防軍擁有的戰車之30%,儘管其於1939年已經開始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時德軍的裝甲部隊大部分仍是一號及二號戰車。但這些戰車於西班牙內戰中對蘇聯戰車,如T-26顯得有心無力。
波蘭、西線、北非
波蘭戰役二戰前德軍生產的211輛四號戰車,其中參與波蘭戰役的有198輛,其餘則留在裝甲兵學校或預備隊等。當時德軍戰車共有:
1,445輛一號戰車
1,223輛二號戰車
98輛三號戰車
211輛四號戰車
三、四號戰車佔總數不足百分之十,波軍具有擊毀德軍裝甲部隊能力的戰車不足200輛,反倒是其反戰車砲對後者造成的威脅較大。此亦使德軍官兵對步兵支援戰車-四號戰車的期望更大。
法國戰役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開始。雖然此前中戰車產量開始增加,但該戰役的主力仍是輕戰車。
戰爭期間,官兵發覺單憑四號戰車的短炮管很難打穿S-35戰車和B1重戰車的裝甲。S-35戰車的裝甲厚56公釐,而四號戰車炮彈於700米外發射時只能穿透約43公釐的裝甲。相同的尷尬情況亦發生在對上英軍馬提爾達二型步兵戰車的時候,該戰車的裝甲厚達78公釐[,最薄也到65公釐。參與法國戰役中的德國戰車的性能明顯不及英國及法國,德軍能勝出主要依靠良好的通訊系統及新發明的戰術-
閃擊戰。
法國戰役期間,四號戰車損失達97輛,佔總數近35%,戰損率為德軍各類型戰車中最高。之後有人以上述原因建議加厚裝甲並加強武器穿透力[15]:5,但因為德軍在法國戰役的成果太輝煌,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就1940年的戰車團編制來說,每團共有兩個營,各包含一個中型戰車連,其中有四號戰車六輛,合共12輛。
北非戰役四號戰車亦隨德意志非洲軍到達北非。此時的戰車團只有在第3及第6連配有四號戰車,合共22輛。沙漠中戰車炮的裝甲穿透性方面,三號戰車在四號戰車換裝長炮管前一直領先。儘管四號戰車相較英軍戰車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份領域上有些優勢,但憑其短炮管無法擊穿馬提爾達二型步兵戰車厚達80公釐的裝甲,甚至連穿透力較高的三號戰車也不能,馬提爾達二型步兵戰車的惟一缺點就是其速度過慢。由於非洲的運輪與補給作業之困難,德軍指揮官隆美爾將軍直到1942年才獲得27輛裝備L/43長炮管的四號戰車F2型。他隨即將那些戰車作為攻擊的矛頭[26]。新式戰車能在1500米外擊穿當時任何英軍戰車[15]:21,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為主要地形的北非戰場中具有相當的優勢。。儘管德軍獲得新型戰車,然而美國大量提供M3李戰車和QF 6磅炮,使德軍仍居劣勢,最終落敗。
四號戰車於1941年早期亦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和希臘戰役。
東線德蘇戰場 戰爭初期,儘管四號戰車的質素比大部分戰車還要好,但對抗T-34戰車、KV-1戰車時仍有不足。四號戰車在0距離下亦不能擊穿T-34戰車的裝甲,後者卻能在1公里外就擊穿四號戰車最厚實的正面裝甲。德軍其後開始研發錐形裝藥,最初只能擊穿40公釐,最後達100公釐。錐形裝藥使只能發射低初速的短炮管四號戰車亦能擊毀其它戰車。激烈的戰爭使四號戰車很容易損毀,7月中時已有近50%發生故障或不能作戰(雖然最後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四號戰車總損失數達到378輛,達同年6月時德軍四號戰車的66%。
然而豹式初期的戰鬥力底下,而且生產數量不足,大部分位置仍由四號戰車取代,至1943年,包括庫斯克之役在內,四號戰車繼續維持其重要角色。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新型豹式戰車的可靠性仍然不足,使作戰效率低下。因此,就庫斯克之役德軍已投入841輛四號戰車。至1943年,德軍已在東線損失共2352輛四號戰車,某些裝甲師甚至只剩下12-18輛戰車。
1944年,另外2643輛四號戰車遭搫毀,而這些損失卻越來越難以補充。四號戰車此時已難以對抗擁有85公釐炮的T-34-85,或擁有122公釐炮的IS-2。雖然四號戰車的劣勢開始明顯,但由於豹式戰車的補充開始變慢,大部分裝甲師,甚至包括較精銳的第2武裝黨衛隊裝甲師也主要由四號戰車組成。1945年1月德軍在四號戰車又損失了287輛。而總計約6153輛四號戰車在東線戰毀,佔總戰毀數近75%。
西線戰場從北非戰場之後,德軍的新型四號戰車終於在諾曼第登陸第一次見到M4雪曼戰車。此時,四號戰車佔德軍戰車約一半。11個有在諾曼第地區活動的裝甲師中,大部分皆是由一個四號戰車團及一個豹式戰車團組成,共約160輛戰車,而同時武裝親衛隊轄下的裝甲師通常較大型,裝備亦較精良。戰役之初,由於四號戰車在諾曼第的森林中隱藏得很好,而且其主炮口徑達75公釐,對盟軍的戰車極有優勢,但四號戰車在發動德軍的西線反攻行動時仍顯得十分脆弱,其極易受到攻擊機、反戰車炮或驅逐戰車攻擊而毀損,且即便四號戰車H型為對抗敵軍的PIAT反戰車砲而加上了側裙裝甲,試圖防禦此類錐形裝藥武器,但後者又容易因諾曼第的矮樹籬而受損。
盟軍亦對其戰車加以改裝,最被廣泛使用且極為可靠的是美國生產的M4雪曼戰車,但其又因為本身薄弱的裝甲與火力不強而顯得戰力不足。先前對抗四號戰車早期型號時,其75公釐M3戰車炮尚算有效,但之後面對四號戰車後期型的80公釐正面裝甲則已無法貫穿,更是無法對付豹式或虎式戰車[15]:176。為此,英軍利用QF 17磅炮強化M4雪曼戰車的火力,並將其命名為「雪曼螢火蟲」。然而儘管雪曼螢火蟲是惟一一款能擊穿當時各式德軍戰車之正面裝甲的戰車,但在諾曼第戰役開始之時只有約300輛。
1944年8月,法萊茲包圍戰開始,德國第7軍團與第5裝甲軍團嘗試突圍並向東逃走,同時越過塞納河逃回德國本土,途中失去極多裝甲部隊,而其中有大量四號戰車。同年冬季,德軍發動守望萊茵河作戰,四號戰車作為主力,卻又一次因為燃料及彈藥而承受大量損失。
二戰後續及評估現代通常認為四號戰車在當時比較強大並可靠。其最初的薄裝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為當時設想其為步兵支援戰車。隨著加厚裝甲及更換炮管,四號戰車逐漸從步兵支援戰車演化為主力戰車。因為其通常比其它國家的戰車優越,至少也是相當,所以經常當作四號戰車的核心部隊。因此,四號戰車成為德軍最重要的戰車。由於其發展時間較長,而且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它沒有像虎式或豹式初期般到戰場上才發覺有大量技術問題。四號戰車的缺點是形狀較傳統,裝甲容易受損,而側裙則更為脆弱。德軍嘗試以加厚的裝甲加強防護能力,卻使功率重量比越來越低。即使到了1943年,訓練有素的乘員、清晰的無線電及炮塔內良好的分工使四號戰車仍比T-34/76優越。但後期蘇聯的新型戰車使得四號戰車必需退下來,由豹式等取代。
概觀類型中戰車
服役1936年
退役1945年
原產國 納粹德國
設計克虜伯
生產克虜伯、沃瑪格、尼伯龍根
產量約92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