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公開的「生剋棋」,為【五行術】系列遊戲的精隨,除了遊戲需求稍微比遊戲規則(一)「機官算盡」提高外,規則上也終於讓靈獸卡們正式上場啦!
更新記錄:
2020/10/13 16:52 發佈第一版規則。
2020/10/14 22:19 補充<2>抽排階段說明與注意事項。
2020/10/30 修正<4>判定階段的(4)「生行」動作。
舊)=> 若一張被擺放的火屬性靈獸卡生剋判定範圍(入)被指向木屬性靈獸卡,則從木屬性牌組區抽一張卡加入手牌(在<3>放置階段就能有更多出牌的選擇)。
新)=> 若一張被擺放的火屬性靈獸卡生剋判定範圍(入)被指向木屬性靈獸卡,則從火屬性牌組區抽一張卡加入手牌(在<3>放置階段就能有更多出牌的選擇)。
一、遊戲設計發想與前言
一開始規劃【五行術】時,就想將其打造成同時兼具撲克牌(多種玩法)、遊戲王(怪獸戰鬥)、酷卡與明信片(收藏、交換)等特色,製作出結合版圖、卡片、骰子等特性的桌上型遊戲,並結合五行相生相剋關係,讓大家知悉五"行"的用法,且所有玩家都可以參與牌面設計、打造自己理想牌組的桌上型遊戲。
因為希望能更容易推廣,所以遊戲需要的場地大小、能夠自行完成遊戲基本需求的描述都會盡量詳細說明,目前卡牌設定的尺寸為一般名片大小(此篇的靈獸卡牌面介紹中會詳細說明),也是為了讓大家能更容易取得卡片的畫紙。
若你手邊有二十五張正面相同、背面為空白的名片(自己印來發的也行),那麼你只需要稍微在空白的那一面上做些標記與填上數字,就可以一起來玩這個遊戲囉!
二、遊戲基本資訊
1.基本卡牌需求
每人須準備靈獸卡25張(木、火、土、金、水屬性各5張)
2.遊戲人數
2人
3.遊戲時間
20至40分鐘
4.遊戲場地
每個卡格長寬為 10cm x 10cm 、縱橫各為7x7格、共37格(靠近甲、乙方的6格暫時不會用到)的場地,或至少約需要 50cm x 70cm 的空間即可進行遊戲。
上圖的甲方為己方,乙方為對方,以己方的視角而言,五種屬性牌組區會位於玩家的右側,各區域說明如下:
(1) 場地區:位於中央縱橫各為5x5格、共25格的淡藍色區域,為遊戲中靈獸卡的放置區域。
(2) 屬性牌組區:位於玩家右側縱橫各為5x1格、共5格的青、紅、黃、白、黑色區域,遊戲開始前須將五種屬性、各五張的靈獸卡洗牌後,以背面、橫式放置於對應的屬性牌組區。
(3) 棄牌區:位於玩家右側屬性牌組區下方深藍色區域,為遊戲中被破壞的靈獸卡集中之區域,以正面、直式向上堆疊。
5.靈獸卡牌面介紹
靈獸卡並非一定要使用預設的卡圖,雙方玩家可依據以下的圖文規則說明繪製或印出自己喜歡的卡面,但所有卡片背面須相同,在對局前需要互相確認。
玩家可自行設計二十五張靈獸卡構築的自己的牌組,且須符合以下條件:
(1) 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的靈獸卡各五張。
(2) 二十五張靈獸卡的左下及右下角數字需介於一至八之間。
(3) 二十五張靈獸卡的左下及右下角數字之總和分別都要等於一百。
(4) 卡片的尺寸固定為一般名片大小,輸出尺寸約為 54mm x 86mm 至 54mm x 90mm 之間(製作尺寸因需保留長寬兩側的出血各 2mm,故約為58mm x 90mm 至 58mm x 94mm 之間),若想要自己手繪,書局可買到的兩種尺寸: 55mm x 88mm(較薄的卡紙) 或 55mm x90mm(較硬的卡紙),皆可放入一般 58mm x 90mm 凵型平口式或 61mm x 88mm 單邊自黏式的卡套。
生剋判定範圍說明:
(1) 生剋判定範圍(入):對應靈獸卡左下角數字,不同數字對應前、後、左、右、左前、右前、左後、右後方等不同範圍。
(2) 生剋判定範圍(出):對應靈獸卡右下角數字,不同數字對應前、後、左、右、左前、右前、左後、右後方等不同範圍,數字代表的方位與生剋判定範圍(入)相同。
(3) 生剋判定範圍應用範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對應靈獸卡上標示的屬性做五行屬性相生相剋的參考:
對應的屬性 |
生行、剋行 |
卡片上的屬性 |
行生、行剋 |
對應的屬性 |
水 |
生 |
木 |
生 |
火 |
金 |
剋 |
剋 |
土 |
木 |
生 |
火 |
生 |
土 |
水 |
剋 |
剋 |
金 |
火 |
生 |
土 |
生 |
金 |
木 |
剋 |
剋 |
水 |
土 |
生 |
金 |
生 |
水 |
火 |
剋 |
剋 |
木 |
金 |
生 |
水 |
生 |
木 |
土 |
剋 |
剋 |
火 |
以下圖的"白牙龍"為例,在遊戲中擺放到場地區時,會以其卡片上標示的生剋判定範圍(入與出)做出應對他的屬性(金)之動作:
其左下角數字為「二」,生剋判定範圍(入)對應左和右方,放置後依序進行火剋金(遊戲中稱為「剋行」)、土生金(遊戲中稱為「生行」)兩種判定與動作。
其右下角數字為「七」,生剋判定範圍(出)對應左、左前、前、右前、右、右後、左後方,放置後依序進行金剋木(遊戲中稱為「行剋」)、金生水(遊戲中稱為「行生」)兩種判定與動作。
三、遊戲流程與勝利判定
一開始雙方玩家先互相將五種屬性、各五張的靈獸卡洗牌後,以背面、橫式放置於對應的牌組區即可開始遊戲。
一場遊戲共有二十個回合,以骰子比大小或猜硬幣正反面的方式決定先、後順序後,每個玩家各自擁有十個能執行動作的回合,每回合有五個執行不同動作的階段,最終在縱橫各為5x5格、共25格的場地區內放置較多靈獸卡的玩家獲得勝利。
因這個遊戲的後攻方較為有利,故先攻方在最終計算靈獸卡時數量加二,亦即後攻方放置在場地區的靈獸卡至少要比先攻方多於三張才算勝利。
以下開始介紹遊戲中每個回合的五個階段:
<1>起始階段
擲兩個六面骰子,並依點數對應的屬性執行之後階段的動作。
(1)一點對應水屬性。
(2)二點對應火屬性。
(3)三點對應木屬性。
(4)四點對應金屬性。
(5)五點對應土屬性。
(6)六點對應任意屬性,玩家須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中選一種。
<2>抽牌階段
玩家依據<1>起始階段擲骰子的結果,抽出該屬性牌組區最上方的卡並加入手牌,屬性對應或選擇若有重複,則從該牌組抽出兩張卡。
=> 若該屬性牌組區已無卡片,則無法再抽卡,但不影響玩家之後階段的動作。故玩家需要隨時掌握屬性牌組區卡片的剩餘張數,在<1>起始階段選擇任意屬性時需格外慎重,在<3>放置階段與<4>判定階段時則適時利用「行生」從棄牌區回收靈獸卡。
例如擲出兩個骰子點數對應或選擇土、金屬性:
<3>放置階段
玩家依據<1>起始階段擲骰子的結果,將手牌中對應屬性的兩張靈獸卡放置到場地區的空格中,此動作稱為「召喚」,且被放置的兩張靈獸卡不得相鄰(不能擺在彼此的前、後、左、右方的格子)。
<4>判定階段
玩家依據<3>放置階段被放置的靈獸卡之生剋判定範圍(入與出),按照「行剋」、「剋行」、「行生」、「生行」的順序做出應對其屬性之動作:
(1)「行剋」:破壞此卡生剋判定範圍(出)指向的靈獸卡。
(2)「剋行」:破壞此卡。
=> 一張靈獸卡在此階段同時滿足「行剋」、「剋行」時,先破壞該卡生剋判定範圍(出)指向的所有靈獸卡,再破壞該卡。而就算該卡有滿足「行生」、「生行」的條件,但因為已經被破壞,所以不會執行下列的動作。
(3)「行生」:從棄牌區回收與此卡生剋判定範圍(出)指向的靈獸卡之屬性相同的一張靈獸卡至對應的屬性牌組區最下方。
=> 若一張被擺放的火屬性靈獸卡生剋判定範圍(出)指向土屬性靈獸卡,則從棄牌區回收一張土屬性靈獸卡至土屬性牌組區最下方(一樣為背面、橫式放置)。
(4)「生行」:從對應的屬性牌組區抽出與此卡屬性相同的一張卡。
=> 若一張被擺放的火屬性靈獸卡生剋判定範圍(入)被指向木屬性靈獸卡,則從火屬性牌組區抽一張卡加入手牌(在<3>放置階段就能有更多出牌的選擇)。
以被放置的"黃趾龍"(一/土/六)與"青翼龍"(四/金/三)兩張靈獸卡為例:
對應的屬性 |
生行、剋行 |
卡片上的屬性 |
行生、行剋 |
對應的屬性 |
火 |
生 |
土 |
生 |
金 |
木 |
剋 |
剋 |
水 |
土 |
生 |
金 |
生 |
水 |
火 |
剋 |
剋 |
木 |
因觸發的"黃趾龍"(土屬性)的「行生」,故玩家可從棄牌區回收一張金屬性的靈獸卡至金屬性牌組區最下方,但因棄牌區沒有對應屬性的靈獸卡,所以並無實際動作。
<5>結束階段
計算場地區內雙方的靈獸卡數量。
在第二十回合(後攻方的第十回合)的<5>結束階段計算時,於場地區內放置較多靈獸卡的玩家獲得勝利,因後攻方較為有利,故先攻方在最終計算靈獸卡時數量加二,亦即後攻方放置在場地區的靈獸卡至少要比先攻方多於三張才算勝利。
規則說明結束。
若有什麼規則上的問題,也歡迎各位不吝指教與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