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加入

納粹德國

會長:TILK963 / 偽君子開設日:2010-12-09 21:24:33

  • EXP

  • 資金79735  
  • 招募制度:審核制
  • 成員:181 人
  • 昨日人氣:0

蘇聯紅軍

推上精選編輯

近期編輯:wesker1025s ...看更多



     1917年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權被列寧的共產主義聯盟推翻,臨時政府克倫斯基被迫逃亡,十月革命的爆發,使羅曼夫王朝宣告滅亡,列寧主張無產階級專政,成立「蘇維埃」政府。在二戰時期,蘇聯擁有良好的陸上和空軍作戰能力及工業,但是因為海軍的力量不足而無法取得海戰的優勢,海軍的改變是直至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才出現的,由於蘇聯沒有強大的海軍對付美國艦隊而被迫讓步,導致蘇聯計劃發展並集中建造強力的海軍艦隊。


而早期1929年的蘇聯裝甲師,主要是接收白軍-俄羅斯共和國的裝甲部隊,
其中有:英國製馬克五型中坦克,法國製FT裝甲車,不過一直到1939年夏天,蘇聯才正式成立裝甲坦克團分別為:
偵查群:由兩個小型坦克營,一隻裝甲車隊,一個機動化槍兵營,一個砲連
攻擊群:兩個坦克營和裡個7.6公分SU-12卡車裝的自走砲
支援群:一個機動化槍兵營
砲兵群:三個砲連,一個防空炮

    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孤兒的共產國際,與沒有朋友,又欠了一屁股債的威瑪共和國
有了秘密協議,也就是共同研究裝甲部隊。

1914-39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0-1941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1年T-60輕型坦克
1940年與1941年型T-34


1942年-1943年坦克師發展
1943年型SU-76系列



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於1941年3月11日正式生效,該條款授權美國總統,「出售、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者交付防禦物資,給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至關緊要的任何國家政府」,該條法案原本用意是在於協助重要的物資轉移到英國,到了1941年11月才將蘇聯包含在內。

租借法案運輸的戰爭機器:
M3李式中戰車 M3輕型坦克 泛用運輸車(英制布倫運輸車) M4A2 雪曼中型坦克


蘇軍常規使用武器

莫辛納甘步槍

    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命名的手動步槍,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戰爭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槍常見之型號。

    俄羅斯帝國軍隊最早採用無煙發射藥技術的軍用步槍。此後,俄羅斯對步槍實施了一系列改進,推出了適用於騎兵的步槍、卡賓槍及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的版本,並為該槍設計一系列的槍榴彈,以符合當時潮流。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使用簡單可靠,不需太多的維護,符合當時沙俄工業基礎差、軍隊士兵素質低的實際狀況。
莫辛-納甘步槍結構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傳統的旋轉後拉式槍栓與彈倉式供彈的設計,槍機部分簡單的設計細小零件很少; 整體彈倉位於槍托下扳機護圈前面,使用能攜帶5發子彈的彈夾,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填裝,彈倉口有一個隔斷面器,用於槍彈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子彈;槍彈是擊針式擊發;因拉機柄力臂較短,槍機操作時不太順暢所需力量較大,拉機柄為直式,狙擊步槍採用下彎式拉機柄;手動保險為槍機尾部凸出的圓帽,向後拉會鎖住擊針動作。早期的可拆卸刺刀通過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改為不可拆卸的摺疊式刺刀。

AVS36


     AVS36亦是一種早期的自動步槍(它不僅能進行半自動射擊,更能全自動射擊)。此槍在1936年起開始少量地試裝部隊。
  正式投入服役之後,AVS-36很快就顯露出太過複雜的問題,當沙子進入槍時,問題將變得更大。AVS-36也對子彈發射藥的品質要求嚴格;槍口制退器基本上沒有制退功能,而在全自動射擊時,更幾乎無法控制。另外此槍也存在著供彈問題,導致供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因彈匣的彈簧簧力不夠而造成的。就以上的問題可見,AVS-36並非一種可靠的步槍,後來更在1938年停產。接下來在第二次制式步槍競選中,西蒙諾夫和托卡列夫都拿出了改進後的改進型步槍參選。相對來說,西蒙諾夫的步槍較輕,零件較少,而托卡列夫的步槍則較為堅固。在這次競選中,由托卡列夫的設計取勝(有一說是史達林干涉了此事),托卡諾夫的步槍被命名為SVT-40並開始投產及列裝蘇軍。而這兩種槍皆使用一種相對簡單的偏移槍機操作。從1936年至1938年期間AVS-36總共生產了65,800 支(但亦有資料顯示其生產數量低於此)。


SKS半自動步槍(二戰後研發)
    10發彈倉的SKS半自動步槍佈局與傳統卡賓槍無異,使用木製槍托,沒有手槍型式的握把。大多數版本都在槍管下配有一個可折疊的刺刀。南斯拉夫製造的M59/66,能夠像FN FAL,HK G3,FAMAS,SA80,CETME等步槍一樣,在槍管上插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準的22毫米的槍榴彈,關蔽半自動瓦斯閥門後可直接以空包彈發射槍榴彈。

    正如美國M1卡賓槍比M1加蘭德步槍短,火力也較弱;蘇聯的SKS卡賓槍比SVT-40半自動步槍短,火力也較弱。與大家普遍認為的相反,SKS是卡賓槍,而不是一個現代化的突擊步槍,因為它不符合突擊步槍的規格。SKS半自動步槍既缺乏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的能力(無法全自動射擊),又沒有可拆卸的彈匣。更多的SKS已被修改以各種方式接受可拆卸彈匣,但是SKS半自動步槍的基本設計僅允許半自動射擊,也只有固定彈倉。該槍的固定彈倉可以從容納十發子彈的彈匣由機匣上方壓入裝填。彈倉亦可以由位於扳機護弓前的卡榫打開,彈倉中未發射的子彈可以如此快速除去。


SVT-38半自動步槍

  10發彈匣的SVT-38曾參加蘇聯和芬蘭的冬季戰爭,在德蘇戰爭爆發後SVT-40也用於戰場,但在蘇聯陸軍士兵手上的評語不太好,因為故障率高,相反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蘇聯海軍步兵手上卻較佳,由於SVT-40是半自動步槍,其內部結構較為複雜,需要有較為專業的槍械保養知識,這正是蘇聯陸軍士兵所欠缺。因此,SVT-40並沒有大規模地列裝部隊,通常的蘇聯士兵仍然是較常使用莫辛-納甘步槍及PPSh-41衝鋒槍等武器。

  德軍和芬蘭軍也使用擄獲的SVT-40去對付蘇軍,尤其是德軍狙擊兵,其短行程活塞的導氣設計甚至被用於德軍自己的Gew 43半自動步槍。


波波莎衝鋒槍

  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該槍的設計目的是以一種較廉價的近距離速射武器取代造價高昂工藝複雜的PPD41,該槍為蘇聯紅軍步兵在二戰中的標誌性裝備之一,到戰爭結束時已有約600萬支交付部隊使用。
  PPSh-41在戰場上是一件耐用、需要較少維護的武器,這種武器能夠以700-900 發/分鐘的發射速率射擊。蘇聯常常整排地裝備此槍,使他們在近距離上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數千枝PPSh-41更曾經空降至敵後戰線,並且在大量游擊隊之中裝備以切斷德國的補給線和通信系統。雖然由於彈鼓有過重的缺點(有蘇聯士兵回憶稱他們寧願選用MP40),從1942年開始出現了35 發可拆卸式彎形彈匣,但是大多數步兵仍然願意保留一個較大子彈容量的彈鼓。PPSh-41的彈鼓是仿製自芬蘭索公尺衝鋒槍的71 發可卸式彈鼓,但在實際使用中如果裝載的子彈數多於65 發,可能會出現無法正常供彈的情況,所以一般只裝填65 發左右的子彈。一般步兵的標準攜彈量是一個彈鼓加幾個彈匣。
  德國士兵尤其喜愛使用這些被繳獲的PPSh-41。相比德軍裝備的MP40衝鋒槍雖然沒有特別之處,但由於使用71 發彈鼓,容量比32 發彈匣高出一倍。由於TT-33的7.62×25公釐托卡列夫手槍彈和毛瑟C96手槍的7.63 × 25公釐毛瑟彈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PPsh-41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德軍子彈。事實上,由於PPSh-41被大量繳獲,它成為德國軍隊採用的第二常見的衝鋒槍。此外,德國亦試圖將武器口徑轉換9 × 19公釐口徑子彈以使之更符合德國標準。不久,德軍士兵們都得到了一套可將PPSh-41改造成發射9公釐槍彈的工具。被改成9公釐標準的PPSh-41甚至獲得了一個德意志國防軍的編號MP41(r);而未轉換口徑的PPSh-41被稱為MP717(r)。德意志國防軍亦印刷和分發如何使用繳獲的PPSh的德文手冊。

PPD衝鋒槍
   
      PPS衝鋒槍誕生於列寧格勒戰役,1942年列寧格勒被納粹德軍包圍,蘇聯守軍正需要一種可立即使用的衝鋒槍,當時在列寧格勒兵工廠裡有一名叫蘇達洛夫的工程師臨時設計出PPS衝鋒槍,設計的重點是盡可能採用工廠可以找到的材料和設備生產,這是一支全金屬製造的衝鋒槍,只有扳機手柄鑲有木頭,捨棄固定槍托而改用金屬架構成的摺疊槍托,槍管和PPSh-41衝鋒槍一樣是把一支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一分為二,發射托卡列夫手槍彈,採用35 發彈匣,當PPS衝鋒槍生產出來就立即拿去和德軍火拚,在德蘇戰爭當中,德軍亦有使用繳獲的PPS衝鋒槍並改名為MP719(r)。


DP輕機槍
DP輕機槍  
      DP輕機槍結構簡單,零件為切削加工,採用導氣式,其閉鎖方式被稱為魚鰓式,特點是用兩個擋片,當撞針向前時擋片向外卡在機匣上閉鎖,當撞針向後時擋片收回,此種閉鎖方式由瑞典人發明,由於類似魚類呼吸故名魚鰓式,其複進簧套在活塞桿上,受熱的話彈力會減弱而引致故障,DP輕機槍在外表上最大的特徵是其槍身上方的47 發裝彈盤,由於它發射的莫辛-納甘步槍彈是有底緣子彈,若用彈匣裝彈的話容易卡彈,這種彈盤裡的子彈其彈尖向著圓心而彈底向著圓周,當上完彈後要上發條從而用發條的彈力上彈。
PTRS-41反坦克步槍


     蘇聯研製的半自動反坦克步槍,發射14.5 × 114 毫米口徑槍彈,該槍與PTRD-41在同一年面世。大戰期間,蘇聯開始研究不同類型的反坦克穿甲彈,在發現12.7 × 108 毫米槍彈不足後,他們開始研製更大口俓的穿甲彈,最終得出的結果為14.5 × 114 毫米槍彈。此後,著名的蘇聯槍械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和謝爾其·西蒙諾夫開始研製出符合該口徑的步槍。在1938年,西蒙洛夫和捷格加廖夫各自研發出自己的步槍。由於當時蘇聯紅軍急切地需要一種成本低廉,且需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因此在步槍設計完成之後便立即被軍方測試,在通過測試後此槍隨即投入大規模生產,並在1941年正式投入服役,被命名為PTRS-41。同時,捷格加廖夫研製的步槍也獲軍方採用,並被命名為PTRD-41。除了是蘇軍的制式裝備之外,PTRS-41在東線中也廣泛地被多個陣營繳獲使用,當中包括:芬蘭軍、波蘭軍,甚至是納粹德軍。

      後來在更先進的坦克面世後,反坦克步槍便開始變得更加過時了。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在朝鮮戰爭當中,PTRS-41更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所使用。

     PTRD-41和PTRS-41成為了蘇聯紅軍於二戰期間廣泛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其使用的14.5 毫米穿甲彈的槍口初速約為1,012 米/秒,它能夠在100 米內貫穿厚35到40 毫米的裝甲。然而在戰爭初期以至整場戰爭當中,大部份德國坦克都有著厚於40 毫米的側面裝甲,所以在許多時射手都需要在很近的距離(有時什至是零距離)開火才有機會打穿這些坦克的側面裝甲。

由於使用反坦克步槍打坦克這種做法過於落後和有所不足,所以許多時軍方都會訓練射手打坦克的觀看窗而非直接打它們的裝甲。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這種戰術是無效的,因為PTRD-41雖然射程不錯,但並沒有地方裝上瞄準鏡,加上其金屬瞄具並不能有效的瞄準所需射程的目標。另外在開火時其槍口制退器的巨大震動會擊起許多塵煙和積雪,迫使射手放棄其原本的射擊位置。在1943年,當蘇聯軍方意識到反坦克步槍對敵方坦克的效果不佳後,PTRD-41和PTRS-41被降級為反器材用途,以用作破壞較低防禦力的裝甲車以及沒有裝甲的車輛。

        PTRD-41具有很多缺陷,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無法有效的貫穿敵方車輛以及即使有瞄準鏡也不能精確的瞄準目標。而其巨大的槍身與過高的重量也限制了它的機動性與部署。另外就如上述,當射手開火時其槍口制退器會產生巨大的震動,並迫使射手放棄其原本的射擊位置。因此在戰後,蘇聯已經以更有效的火箭推進榴彈取代了早已過時的反坦克步槍。而部份剩餘的PTRD-41被提供了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在韓戰的期間使用。


公會首頁

主選單
社團
德軍裝甲師編制表
  裝甲師序列
  第四裝甲師
  第五裝甲師
  第六裝甲師
  第八裝甲師
  第九裝甲師
  第十裝甲師
  第十一裝甲師
  第十二裝甲師
  第十三裝甲師
  第十四裝甲師
  第十五裝甲師
  第十六裝甲師
  第十七裝甲師
  第十八裝甲師
  第十九裝甲師
  第二十裝甲師
  第二一裝甲師
  第二二裝甲師
  第二三裝甲師
  第二四裝甲師
  第二五裝甲師
  第二六裝甲師
  第一一六裝甲師
  (第一三0)裝甲示範師
武裝黨衛軍
科技時代的改革者
  無分類
  驅逐戰車
  一號、二號戰車
  III號戰車
  火炮、自走炮與榴彈炮
  IV號戰車 軍馬
  V號戰車-豹式
  VI號戰車 虎式
  E系列戰車
  防空戰車
  Bf109 戰鬥機(含同血統)
  納粹噴射機發展史
其他軸心國成員
義大利
  義大利裝甲師裝備表
  義大利空軍
  義大利軍隊概述
  陸軍步兵師團編制
日本
  日本陸軍戰車師團
  日本陸軍士兵裝備演化表
  日本海軍航空隊
  演化表專用編輯項目
同盟國
蘇聯紅軍
  1914-39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0-1941年的裝甲師發展
  1942年-1943年坦克師發展
  1944年-1945年坦克師發展
  租借法案
精選收錄
簽名檔素材提供區
書籍介紹區
關聯資料

目前沒有資料連到「蘇聯紅軍」。